“总书记的报告中有很多新亮点,其中首次提到要建成小康社会。”研读胡锦涛总书记的十八大工作报告,泸州市委书记刘国强感慨颇多:建设小康社会是多年来党提出的奋斗目标,这不仅是国力的体现,更是群众幸福的目标,“从建设到建成,是跨越式发展。”
这次党代会报告中还首次提出“城乡居民收入的翻番”,在刘国强看来,这反映出了党对人民群众的情怀,“老百姓很赞赏,因为跟百姓有关。”
“作为一名代表,听了总书记的报告,我们在思索,泸州如何建成小康社会,如何科学发展,如何做到可持续,如何实现收入翻番的目标。”刘国强坦言,作为一个市委书记,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,“地方GDP翻番,很重要,但与老百姓关系没那么紧密,关键是收入翻番,这对当政者提出了更高更实在的要求。”
如何实现居民收入翻番?刘国强觉得,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注发展的质量,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。
“产业要发展,第一速度要快,速度慢了翻不了翻;更重要的是,质量要好。”刘国强说,“质量好”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:首先要看财政收入是否更好,要看是否企业挣到了钱,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是否增加了;其次是生态是否更好,如果光看着经济指标增长,把生态破坏了,这个代价大,不能说好;第三就是要注重就业,在整个产业发展中,如果就业人口不充分,质量也不能说好。
刘国强说:“去年泸州党代会提出, 5年内城乡居民收入翻番,相当于每年增长15.1%。我们的工作目标,每年增长16%,现在执行情况超出这个数字。”
刘国强认为,泸州产业传统优势在酒,新形势下,泸州酒业的发展思路要改变,不能再搞传统做法,要搞一、二、三产业集群,搞酒庄群,深入挖掘酒产业和酒文化,这样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,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。”
“在中国,酒庄群还没有。目前,泸州市已在江阳区规划了67平方公里酒庄群,纳西区也规划了35平方公里酒庄群,她们都是一二三产业互动的集群。”刘国强进一步解释说,江阳区67平方公里酒庄群里有10座酒庄,2012年年底前可以动工,2013年上半年可以建成一部分,后年年底10座酒庄全部建成。
酒庄群如何实现一二三产互动?刘国强也对此进行了具体解释
农民有几百亩的高粱地,他的收入就增加了,当地的第一产业也就有了提升;每个酒庄都要配备窖池,修建窖池、酿酒、造酒这些都能吸引劳动力,实现第二产业的提升;酒造出来了,需要交易,酒庄群建好了,能吸引来游客,进而带动相关的服务业和旅游业,这样就能带动第三产业,也可以吸纳一部分劳动力。
“我们的一二三产业,都要更加突出酒的特色。”刘国强说,酒虽然不是特殊产品,但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和艺术,“我们规划的这个酒庄群,就是要利用好独特的酒文化和酒艺术,政府做规划,拿出钱,把项目推出去,向外招商引资。”
“我们这十个酒庄,要个个有特色,个个有差异,共同形成集群,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和资金投入进来。”刘国强说,吸引力是靠差异化实现的,对业主来讲,有的酒窖池是夫妻窖,大小、方圆不同;有的酒窖存酒酿造时用粮食不同,酒的口味不一样;酒窖和酒的包装不一样,各式各样包装品牌;各种酒的存放方式不一样,可以在库房里一般存放,还可以放地窖里;而且,存放的地窖也不一样,有的是防空洞,有的是字母洞,有的是陶瓷罐,也有的是搞地上储藏。
据了解,规划中的67平方公里的酒庄集群都在江边上,目前已经开工了一个,选址是清朝的一处宅院。“我们的想法是,这个酒庄,我们要把这里的清朝文化挖掘出来,”刘国强还透露,接下来要建设的一个酒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宅院,“我们要把她的历史感拿进来。”
在刘国强看来,2014年前要建成的这10个酒庄集群,“每个酒庄都要有差异,不能建成了简单的工业产品”,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个酒庄形成独特风格,“除了酒的不同之外,还包括建筑物的形状、颜色,风格都要有差异化。”
“酒并不是最重要的,这一次主要是搞酒文化。”刘国强说,通过这种酒庄群的方式,提高酒的品味特色和文化,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,拉动农业,增强工业,提升服务业,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,又快又好地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。(特派记者 简文敏 张燕)